一篇好的序言

2021.11.03

我看过不少好书,但很少看到精彩的序言。

开头那几页纸,来来去去就这几种类型:

1)例行公事的序:作者例行公事地跟读者打个招呼,再例行公事地感谢一大串名单(结果就是例行公事般的无聊)。

2)推荐性质的序:一般是第三方写的。有的是来还人情债,勉为其难地作一篇序(既然勉为其难,就不要写了);有的则是在业内有点地位,来给书吆喝吆喝(可惜大多文采寥寥)。

3)导读性质的序:一般是译者、编辑,或同领域学者写的,大多出现在学术类书籍。这些序往往写得诘屈聱牙,还没开始看正文呢,就提前耗光了大家的心力。

这些序言如同鸡肋,读之无味,弃之可惜。后来索性跳过不看。

前段时间,跟师姐去听他们「总裁班」的历史课。

讲课的是一个专攻明史的方教授。本来我对明史,对王阳明的兴趣不大,听他一讲,屡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位方教授既不缺学术创见,又通达人情世故,能把历史和现实接通起来,让人觉得历史近在眼前,真是叫人佩服。

复旦的葛教授也是这么个人物。可惜他的直言不讳,被断章取义,陷入汹汹舆论。如今能在校外、在线下听学者讲学,他愿意讲,你愿意听,实属难得。

后来去图书馆找方教授的书。发现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中国通史,看了几页,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严肃活泼」:既保持了学术上的严谨,又不失语言上的轻松活泼。对于非历史专业的爱好者来说,很值得推荐。

我又回头翻了一下总序,看到一半,内心忍不住长叹了一声,马上从袋子里翻出纸笔。

真是一篇好序!

一篇序言,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我想大概两种:一种是引发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比如推荐序;另一种则是交代写作背景和创作的来龙去脉。

方教授的序属于后者。在这种类型的序言里,你能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和心路历程,这是一个向作者学习的好机会。

我在阅读方教授的序时,便受益良多:

1)如何应对困难?

这套书是与《百家讲坛》合作的产物。刚开始接到合作邀约时,方教授的内心很犹豫:一是担心自己时间不够;二是担心讲得不能够雅俗共享;三是担心不哗众取宠,收视率不好看;四是担心上了节目以后,同行会怎么看他。

在与节目组确定「国史通鉴」这个主题后,他又开始犯难:上下五千年,到底如何筛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如何把握尺度、彰显主题?又如何从前辈们的著作中突出重围?

也就是说,事情还没开始做呢,心里头就一堆顾虑。

估计很多人都会这样吧?我自己就是。当看到方教授这么坦诚地说出来,我内心顿时觉得很安慰——大学者也是会担心这些问题的,你不是一个人。

正如他所说的:

真正的困难总是在工作展开之后逐步显现、深刻感受的。这种情况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在我的学术生涯中,乃至在每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时时发生。基本经验是,放弃意味着失败,坚持可能成功,关键在于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放弃意味着失败,坚持可能成功」。

方教授这一番剖白,给了我在困难中获取信念和力量的开悟,自勉

2)如何进行创作?

在《国史通鉴》的写作前,方教授拟了一条「十二字方针」:定主线、选人物、说故事、论得失。接着又给出了标准:主线要清晰、人物要鲜活、故事要生动、分析要明快。

初看的时候,觉得这些都是套话。后来看他一条一条地阐释,又觉得十分精辟。

定主线

以前看别人的文章,总遇到「主题不明确」这个问题,看到最后也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一篇文章尚且如此,要是遇到 150 集的节目,120 万字的历史作品,又该如何组织?

有人说,那就每一集讲一个故事好了,150 集,150 个故事,都是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这是主线了吧?

真没这么简单。如果按照这个做法,就如同做了一个名叫「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盒子,每个故事便是一颗珍珠。珍珠虽然都装在盒子里面,但仍旧是散的,你只能一颗颗拿起来看,没有线把它们串起来。

方教授给《国史通鉴》定了条很高明的主线: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这便回避了像五胡乱华、靖康之耻、元兵南下、满清入关这类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的论述,而是让大家从统一多民族的角度出发,了解彼此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融合的,有助于增进共识。

这就比单纯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上升了好几个高度。

选人物

历史是由人组成的,有人物的故事,历史才鲜活好看。

但如何挑选历史人物呢?方教授的标准是:选择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管是起了好作用,还是坏作用。这样能在人的故事中展现历史进程。同时,还要抓住人物最走运、最倒霉、最可爱、最可恶、最好玩、最窝囊的时刻,这样便具有「戏剧性」,写出来的东西才好看。

说故事

跟选人物类似,挑选历史事件时,也得找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明显影响的事情。

总而言之,就是抓住「变化」的瞬间。

论得失

在这套书里,方教授希望除了给大家讲讲故事之外,也解析一下历史进程中的是非成败。都说「读史可以明智」,但他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是把评判权交给读者。尽人事,知天命。

毕竟,能从书里获得什么,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看完方教授的创作思路,我才意识到,自己写的「世说新语」存在很多问题:

首要的问题就是没有主线(还好意思说别人),每一期都是看心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导致整个系列是一盘散沙;然后在人物故事的选取上,也不懂得取舍,总想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生平,而不是挑最重要的来讲。

接下来,我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多亏了方教授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