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这件事儿

2021.12.08

我动过无数次念头,想去寺庙待个一年半载。

当时在上海,附近的苏州有个海天禅寺,我观望了好一阵,可惜他们的佛学院只招男众,只好作罢。

以前看古装剧,里面出家的男男女女,多是遭遇了感情变故、家庭变故,然后心灰意冷,投身佛门。这种桥段看多了,很容易就把寺庙当成是一个避难所。所谓的看破红尘,其实绝大多数是在逃避现实,逃避挫折,逃避痛苦吧?这么想想,方丈们也挺心累的。

我还没有出家的想法,但对佛教看待世界的方式很感兴趣。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磐寂静。

在我眼里,佛学是一门庞大精妙的哲学,释迦牟尼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再加上佛教有一整套的修行方法,来帮助大家「成佛」,它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更具有实践性。

现在说「成佛」这件事,大家可能不信,甚至觉得好笑,因为「佛」这个词被神化了,宗教意味太浓。但在古印度,「佛」指的是「觉悟者」,就是内心通透明白,不为世事所扰的人,没有那么多神神叨叨的色彩。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释迦牟尼说,人人都可以成佛。

所以,为什么不追求一下呢?


这两天看了本书,叫《云水一年》,是一个日本上班族写的。

他在 30 岁时出家,去曹洞宗的大本山永平寺当了一年的云水(僧人),这本书便是他那一年寺庙生活的记录。

作者的记录非常细致,永平寺有什么清规戒律啦,一天到晚时间怎么安排啦,怎么吃饭、怎么洗脸,怎么干活啦,都清清楚楚。

豆瓣网友戏称,《云水一年》这本书是出家劝退书,一点也不假。

永平寺以戒律森严著称,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忍不住暗暗为作者叫苦。

夏天早上三点半起床,冬天是四点半。一日三餐很朴素,一碗饭/粥,一叠酱菜(就几片),一碗味噌汤,不可能会吃饱。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壁坐禅(打坐),脚再酸脚再痛也不能乱动,不然就会有人在背后给你一棍子。

这就是出家人的清修生活,完全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岁月静好。

我试着自我代入了一下。三四点起床,起还是起得来的;吃也总是会吃习惯的(本来饭量也不大);但坐禅估计就是煎熬了。我现在连吃个饭都要找点什么东西看,让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每天面壁打坐,闷也闷死了。而且那么久,脚都不是我的了吧(想想就痛)。

但让我发怵的是,永平寺的修行方式不止是要磨练人的身体,还要打碎人的尊严(破除我执)。

新来的云水(僧人),从第一天起,就进入了「挨打模式」。学习寺院礼仪,没有所谓手把手的教导,学不会就骂就打,做错了也骂也打。对待古参(前辈僧人),要绝对服从,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回话时只能说「是」与「不是」,不然就一个耳刮子打过来,或者一脚踢过来。

永平寺的各种规矩又特别多,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也是心惊胆战的,一不留神就要挨训。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丰裕年代,有着浓烈自我意识的人来说,估计一下很难接受。更别说一碰就碎的玻璃心了。

作者在书里感慨:「舍弃了一切,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生活」,真是沮丧极了。

但一年的出家生活,让他获得了肯定一切的勇气,以及珍惜活在当下的喜悦(毕竟这么多苦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承受不了的呢?)


看完《云水一年》,说实话,我还挺无法理解的。

在永平寺出家,感觉像去当兵一样。等级森严,作息严格,每天任务不断,行住坐卧都有详细规定,一出错误就要挨罚。平时除了念经,大家都保持沉默,整个寺庙如同一台无声运转的机器。

这些规矩,由永平寺的开山鼻祖道元禅师所制定。他是日本天皇的后代,宋朝时曾到中国学习佛法。我一度怀疑,规矩之所以这么细致、讲究,跟道元的贵族身份很有关系,大老粗可想不出来。

举个洗脸的例子:

次当洗面。两手掬面桶热水,从额至两眉毛、两眼、鼻孔、鼻中、耳中、颅颊,遍洗之。

我平时洗脸都是稀里糊涂的,呼呼了事。早上按照这个方式,有意识地,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洗,感觉第一次把脸洗干净。

这只是一个小方面。

道元在《正法眼藏》中,对寺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规定。如果他是个现代职场人,我想一定能写出非常优秀的 SOP。


我又去看了一部关于道元禅师的传记电影,叫做《禅》

看完后,对永平寺那些「无法理解」的规矩,有了一点改观。

之前觉得,在永平寺要无条件服从古参(前辈),照着规矩去做,不准问为什么,这种修行方式很无脑,一点主动性都没有。后来想想,我的毛病不就是想得太多吗?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啥都不想,只管去做,那我一定会很高产。这个看似很霸道的规定,用心估计就在于此吧。

其次是坐禅。一天打几个小时的坐,到底有什么用呢?不是很浪费时间吗?

在电影中,镰仓幕府将军北条赖宗被心病折磨,想寻求解脱,便向道元禅师求助,得到的回答却是:「只管打坐,心无旁骛。」北条赖宗觉得莫名其妙,坐着怎么能获得佛法呢?打坐又怎么能排解心中的苦闷呢?

然后,我想到道元禅师说的一句话,「打坐不是为了开悟,坐禅就是开悟本身。」突然一下就明白了。

人类最擅长不就是自寻烦恼吗?什么焦虑、恐惧、痛苦,其实都是自己制造的,如果不去在意,就不会有那些烦恼。而打坐,便是一种让自己什么都不想的修行方式。

同样,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思前想后——这事值不值得去做,做了有没有用,无数个念头在脑海里飞来飞去,就是迈不步出第一步。或者已经在做了,内心却犹犹豫豫,纠纠结结的,之后就半途而废了。

「只管打坐,身心脱落。」便是让自己忘却目的,忘却思量,忘却自己的身体,也忘却自己内心的纷絮繁杂,最终抛弃对自我的执着(我执)。

完全放下平日琐碎,抛弃至今为止的所有牵挂,抛弃善恶之念,所思抑或所悟,不要去想一切的念头、思绪,这就叫非思量,坐禅不为彻悟,只管打坐,这四字便是彻悟。

出家还是不出家了,但修行这件事,可以是一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