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嫁女儿,若是从广东嫁去东北,怕是舍不得的。太远,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女儿嫁过去,怕她不适应,更怕她受委屈。

百姓不舍得,皇家也不舍得。但有时候,不由得女儿愿不愿意,自己舍不舍得,这里说的便是政治和亲。刘细君,是西汉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她在汉武帝时期,被选中了远嫁乌孙国。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大小诸国,共同抗击匈奴。乌孙跟匈奴离得近,向来很怕匈奴人,一直是臣服姿态。张骞想拉拢乌孙,便跟乌孙王说,我们嫁个公主给你当老婆,两国结为兄弟怎么样?乌孙王根本不搭理张骞——当时他们对汉朝一无所知,干嘛要为此开罪可怕的匈奴人?但乌孙王还是留了个心眼,派了十个使者跟随张骞去长安,看看汉朝到底是个什么国家。这一去一瞧,汉朝果然强盛,使者回去报给乌孙王,马上同意了婚事,并派出千匹骏马,浩浩荡荡地前来迎亲。

那么问题来了,选哪个公主去和亲呢?汉武帝肯定不会因此就把自己女儿嫁了,自己的妹妹们也不会考虑。通常的办法是从宗室的年轻女子中选一个,封为公主,送去乌孙。

把女儿嫁那么远,宗室们当然也不愿意呀。但可怜的刘细君却没人庇护。她的爸爸江都王刘建,即位后滥杀无辜,还密谋造反,事发之后刘建畏罪自杀,他的王后弃市,江都国被撤国改郡,家破人亡。刘细君本来好好一个翁主(西汉诸侯王的女儿),突然变成了一个罪臣的女儿,选她去当和亲公主,自然没什么阻碍。

于是,汉武帝册封了他的侄孙女刘细君为公主(刘细君的爷爷刘非,是刘彻的亲哥哥),并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除了向乌孙显示汉朝的财力之外,不免也有些愧疚和不忍的因素。刘细君就这样远里故土,嫁去了乌孙(匈奴得知此桩婚事,也迅速嫁了一个匈奴公主过去)。

刘细君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从她的诗《悲愁歌》中可以读出她内心的抵触和愁苦: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乌孙国在现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靠近哈萨克斯坦,刘细君的故土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两地相隔 4000 多公里,不可不谓「天一方」和「远托」了。乌孙王是个老头子,乌孙人又是胡种,长得青眼赤须的,用当时汉人的眼光看就像个猕猴。嫁了这样的丈夫,估计刘细君心理建设都要很久。然后乌孙又是游牧民族,住的是毡房,日常饮食吃肉喝奶的,农耕地区的大小姐过去,也是很难吃得消。

卢奶奶说,《悲愁歌》句句都在写不适应,的确如此。环境不适应,住不适应,吃喝也不适应,语言不通,人种不同,离家又远,换作是我们,也会觉得这种日子过不下去吧,无怪刘细君日日思乡心内伤了。在她心里,当乌孙王的夫人,当大汉的公主,都不如当天上的黄鹄,可以飞回故乡。鸟儿虽然没有尊贵的身份,但它们有的是自由。

刘细君先后嫁给了老乌孙王,以及老乌孙王的孙子。她强烈不适应这种婚嫁习俗,还写信给汉武帝诉苦,但最终为了国家大义,不得不入乡随俗。她在乌孙国生活了五年之后,便去世了,有可能是水土不服,也有可能是心病引发了身体其他疾病。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殒,着实可惜,但换个角度讲,她终于解脱了,可以魂归故里,像黄鹄一样归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