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2021.11.05

有些词,平时说得太多,做得太少,渐渐就失去了效力,听着让人厌烦。

其中一个便是「以身作则」。

当一个人走过来跟你说:你要以身作则,然后 xxxx。这话通常左耳进,右耳便出了,很难留在心里面。

为什么呢?因为说话的那人自己就没做到,他过来要求你,就显得虚伪可笑了。你免不了又把这份虚伪可笑,移情到他说的话上面,导致「以身作则」这个词也变得虚伪可笑起来。

我认识一些家长,一边在家玩着手机,一边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

只能替这些孩子感到惋惜。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

是一对法国父子的对谈集,父亲是那个哲学家,儿子则是那个僧侣。他们谈论的问题我已经忘了。但儿子当年为什么会出家,我却记得很清楚。

由于父亲是哲学家,母亲是画家,舅舅是探险家。儿子从小就结识许多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求学的时候,他师从诺贝尔生物学奖获得者,又认识了许多厉害的科学家。

可他认为,这些人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天才,却没有达到人性的完美。那么多的知识和才华,没能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一位伟大的诗人可能是一个混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能对自己很不满,一位艺术家可能充满着自恋的骄傲。」

当儿子看朋友在喜马拉雅山区拍摄的纪录片,在里面看到佛教大师的生活时,他大受触动,因为「在他们身上反映出了他们所教导的一切」、「如果有人有办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这个样子」。

于是,在博士答辩完之后,他抛下过往的一切,去尼泊尔成了一名佛教僧侣。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过一句话:

榜样的存在,比任何谈话和写作都更有效。

我努力地回忆了一下:

当初若不是看到欢喜在宿舍里仔仔细细地擦床架,我也不会良心发现,从此认认真真地搞卫生吧(亏我妈骂了我这么多年);要不是看着华杉每天清早起来写《资治通鉴》,50 岁的人了,还在充满热情地学英语,我也会感到到气馁,一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吧。

左思右想,只觉得很遗憾,榜样还是太少了。

大家常常被一些头衔,被一些行头,被一些话语吸引,觉得对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有多少人是名副其实的呢?那些每一步不那么卖弄,不那么耀眼,但默默持之以恒的人,也许才是真正的榜样。

想起张大地跟我说,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好为人师」,我觉得自己也快了。以后得关上嘴巴,少说多做。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给他人力量。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