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

2021.02.20

昨晚,卢奶奶开始了新计划——背诵《汉魏六朝诗选》,一天一首。我作为陪读,自然是得跟着背。

前两首分别来自项羽和刘邦,篇幅短小,又比较熟悉,便作为第一天的任务。

1

大学时,曾读过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去年读《资治通鉴》,一口读到了东汉末年,但要是问我西汉初年的那些故事,我也只能摇摇头——大部分都忘了。

虽说如此,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我还是记得住的。一个没落贵族,一个地方无赖,在秦末乱世拉帮结派,打打杀杀。嘴上说着抗击暴秦,无非墙倒众人推,顺应时机,争名夺利。

可惜,项贵族只想当齐桓公,不想做始皇帝,连连胜战,势如破竹,离王天下仅一步之遥,却自封了个西楚霸王,深恐锦衣夜行,急切切地衣锦还乡;而刘无赖出身布衣,野心大,脸皮厚,逃命时抛儿弃女,交战时请烹老父,连连败战,屡败屡战,最后竟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简直一段传奇。

2

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

楚汉决战,项羽被汉军重围垓下,兵损粮尽,四面楚歌。死战前夕,他写下了这首《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想项羽是很不甘心的,换作任何人都会不甘心,何况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人物?但项羽很快就认命了,他认为「时不利」,老天不站在他这边。于是,第一句升腾起来的英雄气概,到了第二句便漏了气,最后两句更是一泄如注,无可奈何啊无可奈何,他可怜他的宝马和美姬,也是在可怜自己。危急关头,他拿不出办法,因为他放弃了,没有志气去东山再起,重新来过。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或许有着一颗比项羽更为坚韧的心。

3

楚汉相争,最后刘邦当了皇帝。

到第十二个年头的时候,淮南王英布反了。由于英布骁勇善战,刘邦不得不亲率大军镇压。叛乱平定后,顺便回了一趟老家沛县(今江苏徐州),召集亲朋故友好吃好喝的,结结实实庆祝了十几天。

《大风歌》便是刘邦在欢宴上的即兴创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气势却不小。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猛士守四方。

这当然有刚打完胜仗,尤其是打败了英布的缘故,但更多还是因为刘邦已经是皇帝了,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皇帝,他的视角和气度,早就不同于当年那个还要赊酒吃的刘老三。

他是天子,受命于天,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下面的大风大浪,四海之内皆是他的国土,天下之民皆臣服于他。虽然有一丢丢的忧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一个英布跳反,安得猛士兮?猛士当然有的是。

4

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选录了从汉初到隋亡八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作。

书的开篇,余老却选择了项羽和刘邦这一双死对头。两首诗,一悲一喜,一穷途一壮阔,一个轰然坠落,一个扶摇直上。

诵读之后,回顾起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实在令人唏嘘。虽不免感叹命运弄人,但不得不说,两人的性格也有很大干系。

项羽是个贵族,天生骄傲,有名望有气力有本事,很容易自视甚高,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他要是多听听范增的建议,刘邦早死了。反观刘邦,一个身无长物的「无产阶级」,吕雉嫁了他还得亲自下地种田,由于没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成了一块厚脸皮的滚刀肉,如果出门在外,不好好倚仗身边的兄弟朋友,估计他都走不出沛县吧?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企图通过控制百姓的思想来稳固他的帝国,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灭亡秦朝的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文化水平不高,对读书压根就没兴趣的人。

可是,不读书也能写出传世好诗吗?这大概在于它们是感发之作,流露出两人当下的真情实感。在创作方面,直抒胸臆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还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真实才是最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