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吃什么?

这是每天一睁眼就得面对的问题

我的早餐没什么特别的。

有段时间会蒸一个小紫薯、一个小红薯、外加一个鸡蛋;有时候会煮一根玉米、外加一个鸡蛋;我也喜欢吃叉烧小笼包,利口福和陶陶居的都不错;还吃过一段时间的新疆大列巴,每天切三片,就是饱餐一顿。

最近开始吃吐司,干吃我不行,太寡了🙃

我会先把吐司烤一烤,然后在里面夹煎蛋、芝士和生菜,做成三明治。前几天芝士用完了,就改成做西多士,中间抹蛋黄酱,不过有点腻。又买了一罐花生酱,这才对味。

但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吃咸的三明治。之后准备升级加料,多加一片火腿。

再说说牛奶

牛奶每天早上都会喝。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我把本地奶啊、新疆奶啊、云南奶啊都喝了一遍。新疆奶普遍奶香浓郁,云南奶口感偏甜。之前十六来广州,说她在桂林每天喝水牛奶,我又买了一箱百菲酪,然后发现……水牛奶也太甜了吧👋

目前觉得最好喝,还是天润的鲜牛乳和晨光供港壹号有机鲜牛奶,果然一分钱一分货……

说了这么多,现在每一天的早餐,不过是填饱肚子,完成任务罢了

最美好的,还是小时候去楼下的粉店唆一碗粉啊。不管是汤粉,还是卤粉,每天都吃不腻。那个时候,一睁开眼睛,想到要下楼吃粉,整个人都幸福得发光。

哪里还会计较什么营不营养,健不健康呢?

你们早餐都吃些什么呢?给我一点灵感吧。

这周看的书

布罗岱克的报告封面

这本《布罗岱克的报告》是一部经典的反战作品,也是一部优秀的人性拷问之作

故事设定在战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镇。一个从集中营回来的名叫布罗岱克的男人,被镇上的人要求写一份报告,向上面交代一名外乡人的死亡。当然,只能留下正确的记忆……

那名外乡人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布罗岱克发掘出了一个又一个肮脏的秘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直面真实的自己,包括布罗岱克自己。所以,大家选择掩盖真相,遗忘真相,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

看完心情很沉重,因为你我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记得朋友曾经满脸严肃地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她是对的。

踏浪封面

《踏浪》是我看过最干净的一本图像小说。但看完之后,它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不经意间就会滑进去,陷入久久的失语状态。

这本书是作者纪念去世女友的作品。冲浪,是女友教给他的一项运动,也是帮他走出伤痛的一种疗愈方式。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这一定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否则他描述不出这细致伤感的情感,也写不出这么美的文字。

踏浪书摘

我从来没有冲过浪。以前的我以为,那只是一项追逐刺激的运动,现在明白了,也有些冲浪者是在大海中寻找平静

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封面

希罗多德《历史》我看过三次,每次都津津有味,但每次停下来,之后都接不上,只能重新来过。所以,这本书我至今都没有读完😛

虽然读原著常常半途而废,但张新刚的这本《古希腊思想通识课:希罗多德篇》,我倒是两口气就读完了。为何?很简答,因为简单啊。

他从原著抽取了 12 个关键节点(灯塔),让人从一大堆陌生的人名、地名中解放出来,一步一步接近主题——希波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以及为什么希罗多德会说「人类的幸福不会长久停在一处,强大的国家会衰落,而弱小的国家会强盛」?

看完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到原著的。作者给这本书的定位也是如此——原著的指向牌。毕竟,古代地中海沿岸那些形形色色的族群,他们的习俗、信仰、传说和恩怨情仇,才是最有趣的。

痛快的日子

佐野洋子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之一

这本书是她人生最后几年的生活记录。虽然得了癌症,虽然快老年痴呆了,但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该吵架时跟人吵架,该吐槽时疯狂吐槽。甚至躺在床上看了一年韩剧,把下巴都看脱臼了😂

有些人写作时,会下意识地美化自己,但佐野洋子的文字很真实,一点都不造作。她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即便写的是身边人,身边事,写的是身边零零碎碎的小事,都特别好看。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达到她那个水平,我就死而无憾了

最后吐槽一句。翻译到底是在想什么啊?为什么要把书中女性的名字翻译成幽幽子、美美子、朵朵子?为什么?

伦敦一家人封面

看完了,又看了同名的动画电影。一起放在下面说。

这周看的片

伦敦一家人电影海报

感觉这是一部英国版的《我的父亲母亲》,也有人能说它是英国版的《平如美棠》

讲的是伦敦一对普通夫妻,从相识、结婚、生子,再到离世的一生。他们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时代大事,比如希特勒上台、英国加入二战,丘吉尔败选、保守党和工党的争斗、电视机进入家庭……对英国人来说,应该充满了回忆杀吧

只可惜这个回忆杀没有杀到我头上来……

好吧,我还是捕捉到几个很有意思的点:丈夫一辈子都是个送奶工,但结婚的时候买得起一栋联排洋房;丈夫支持工党,妻子偏向保守党,两人的政治立场不一致,但感情很好;夫妻俩虽然不喜欢儿子学艺术,也因为儿子娶了个有精神疾病的妻子而不能抱孙子,但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干涉儿子的人生选择。

这部作品就是他们的儿子画的。普通、平凡但充满爱意

到店自取海报

一部 60 分钟电影,豆瓣上看过人数太少,连评分都没有。

电影讲的是一个英国白人家庭和一个印度裔男人是左右邻居,但从来没有讲过话。圣诞节的时候,为了帮英国男人买到女儿心心念念的圣诞礼物,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男人,一起开车去了 270 公里以外的店铺取货,一路上的摩擦与和解的故事。

看完觉得,这部电影没有评分很正常,实在是太俗套了。就像迪士尼动画片一定要有个话痨角色一样,印度男一路吧唧吧唧,毫无界限感,而英国男又是那种典型的拘谨性格,虽然心理很不爽,却又不直接表达出来,只能一路咬牙切齿地忍受。

虽然情节点很密集,但大部都猜得到,真没意思。幸好只有 60 分钟。

好工具

highlihighlighted

说来惭愧。虽然我很喜欢看书,但一直都没有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以至于很多书看完就忘了……

最近在用这款 highlighted,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自动识别书上的文字,就不用手动录入了。除了笔记摘录之外,还可以在笔记上写评论,打标签,生成漂亮的分享卡片,以及导出txt, markdown, pdf三种格式的文件。

highlighted 演示图

美中不足的是中文支持比较糟糕,既不能通过 ISBN 直接搜索中文书(要手动导入),有时候中文打字也会出问题(已经反馈给开发者了)。

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替代产品,还请跟我分享~

一些观点

佛陀为什么不剃头?

当和尚要剃度,但为什么佛陀释加牟尼不是光头呢?

韩国首尔大学的 Juhyung Rhi 教授说,中国有一个民间传说,说佛陀其实是剃了头的,但有一些虔诚的蜗牛,觉得佛陀长期在印度的大太阳底下打坐,头上没毛实在太晒了,它们便停在佛陀的头顶上给他挡太阳。

真是个可爱的故事啊。这么一说,佛陀头上的小坨坨确实挺像蜗牛的。我小时候也很好奇,佛陀的头顶怎么那么奇怪,到底是头发还是肉瘤(为什么我会怎么想)呢?

前段时间看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石雕,发现吉尔伽美什的大胡子就是雕成这种小卷卷。所以,佛陀应该是头顶扎了个发髻的小卷毛吧

吉尔伽美什石雕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新电影,却喜欢听老歌?

好几个朋友都在看声生不息,说里面的歌很好听。我说,因为都是耳熟能详的大金曲啊。

刚好在 WaitButWhy 最新一期的读者来信中,有人问了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新电影,却喜欢听老歌?

Tim Urban 认为,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其实是在跟电影的主角一起冒险。正是因为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所以才会有新鲜感。如果知道了后面剧情,旅程就没意思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讨厌被人剧透)。

但听歌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在跟歌曲「跳舞」。听不熟悉的歌的时候,大脑很难跟上节拍,而歌曲越熟悉,大脑「这支舞」就跳得越好。所以,流行的歌曲往往是那些旋律好记、朗朗上口的歌。

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这是经济学家茅于轼 07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当时就引发了一阵风波。这话看起来虽然很「政治不正确」,但想一想,他说得很有道理。

在这个社会上,为穷人说话的人很多,因为容易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只要立场正确,即使话说错了也没什么太大关系。但实际上,真心为穷人做事的人却很少,因为捞不到什么好处。

相反,在这个社会上,为富人办事的人很多——可以拿到酬劳,为富人说话的人却很少——习惯性认为他们是剥削者,是资本家,反正不是什么好人。

茅于轼认为,我们要保护那些诚实致富的人,保护那些通过正正当经营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家。我们要的不是打倒富人,而是让穷人变成富人。仅仅帮助穷人说话是不够的,不如踏踏实实解决穷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以及帮他们维护自己正当权利。

与其为穷人说话,为富人办事,不如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


这里是仙人周刊,每周日更新,欢迎订阅。

公众号:许仙人 竹白xianren.zhubai.love 博客https://colarxu.githu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