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想考人类学的研究生。
我说,那就从现在开始,每两周看一本人类学方面的书(本来想说一周一本的),然后一边看书,一边记笔记,慢慢入门。
第一本读的是《天真的人类学家》,以下是豆豆的读书笔记和我的回应。
豆豆的读书笔记
不管是当时或现在,我都觉得田野工作或其他学术研究,其正当性不在对集体的贡献,而是远为自私的个人成长。学术研究就像修道院生活,专注追求个人性灵的完美。其结果或许会服务于较大层面,却不能以此论断它的本质。
豆豆:对做学术的人来说,学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个体心灵的成长与丰富,能为社会带来贡献的人少之又少。
许仙人:学术贡献是副产品,by-product,学者应该追寻内心,潜心研究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果。我觉得这一点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专注于做事的过程,成果是不可控的,有的话自然会来。当现在的学术环境是成果导向,研究还没开始,就把产出成果设定好了,对此我只能感到怀疑。
不过,谈到解决危机,这些专家也没啥成就。他们每解决一个问题,便制造出两个。我常觉得,那些自称握有真理的人应当为扰乱他人生活而良心不安。至于人类学家,不过是毫无害处的书呆子,这个行业的伦理之一便是尽量不直接干预观察对象。
豆豆:人类学家只能提供长远的发展理论,并不能立即创造可见的短期的商业价值。而专家在几年的任期内需要创造可见的短期利益,才能升迁,留下的麻烦留给下一任。
最糟糕的,多瓦悠人似乎无所事事,没有信仰,没有任何象征性活动。只是存在着。
豆豆:当每天面对一堆重复机械性劳作时,偶尔停下来无事可做,才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着的。活着无关悲喜,旁观者把感情投射进去它才有了悲喜。
许仙人:多瓦悠人更接近人类的本真状态(像动物一样),只是存在着,挺好的。但对于研究他们的人类学家来说,就很可怕了,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写哈哈哈哈。
人类学另一铁律是当你研究的异文化看起来越来越正常,就是你该打包回家的时候了。
豆豆:当对某个研究领域慢慢失去新奇与好奇感时,那就是该换领域的时候了。
许仙人:我现在读《创世记》也遇到这个问题, 倒不是说失去了新鲜或好奇感,而是失去了敏感度,陷入了所谓的「习以为常之弊」。如果觉得一样东西自然而然,没什么异样,没什么特别的,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就会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那还能研究个啥呢?
毕竟,多数研究始于对某一领域的模糊兴趣,甚少有人在提笔前便清楚知道自己的论文题目为何。
许仙人:对,就像写东西一样,不能等到灵感来了才写,灵感是写出来的,在做的过程中会获得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光想是得不到这些的。
豆豆:如果研究始于自己的兴趣并且坚持下去实在太难得。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稀里糊涂地编下去能清楚地知道论文题目是为何真的了不起。
许仙人:把写论文,当成是一次思考和学习某样东西的机会。不是因为懂所以写,而是因为不懂,借此机会边学边写。
他的生命就像一页与熵(entropy)的对抗史——将就使用、修修补补、挖东补西、左支右绌、锯这砍那、搥打敲击——漩涡般无止尽。
豆豆:混乱和无序会不断增加。我们通过学习对抗无知,艺术家通过作品抵抗野蛮。这里写的应该是熵增,他采取的方法没啥用,还是在变无序。
许仙人:我们无法穷尽对知识的认识,但仍然不会停下脚步。熵增和失序不可逆转,就像大环境一样,个体无法改变,但可以在其中创造自己的小气候,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类学家都知道研究计划根本是虚构小说,追根究底,不过是开口要求:“我认为这个很有趣。能否赏些钱让我去看看?”
豆豆:这门学科是一门“行乞的艺术”。无论哪个国家的学者都要学会乞讨经费的艺术。
许仙人:看来我要好好学习行乞的艺术。
如果你懂得巧妙行贿,这些困难都可神奇消失,但是向谁行贿、行贿金额多少,这是新手极端欠缺的细腻艺术。稍不谨慎,便可惹来严重麻烦。
豆豆:出了象牙塔,进入社会,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自己必须要违背自己的原则,去做那些自己鄙视的事情。社会的熔炉会把一个不谙世事的人炼得面目全非。
许仙人:如何利用规则,同时又保持内心的洁净呢?这是一个难题。
虽然人类学研究人,但它与研究对象保持某种距离,并且不将研究对象视为单独的个人,而是某种集体文化的代表.
许仙人:人类学不研究个体,研究的是群体,所以面对个体的时候,也是把他当在群体的中的一员来认识。
豆豆:希望发生和被动接受是两码事,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是两码事,长远发展和眼前困境是两码事,顺其自然何其困难…
许仙人:年纪轻轻,干嘛这么消极,哈哈哈?快点摆脱这种无力感吧,没有心力,没有体力,那真的是任何事都干不成了。
我看过不少文章盛赞蝙蝠的飞行能力超级优秀。一派胡言。热带蝙蝠飞行总是迎头撞上障碍物,制造可怕的碰撞噪音。它们特别擅长迎面撞墙,扑翅掉在你的脸上。依照我的“田野必备”名单,我会强力推荐网球拍;迎战满屋蝙蝠,它具有毁灭性效果。除此之外,布朗牧师还拨冗驾临,告诉我蝙蝠携带狂犬病毒。这对我的高烧梦魇贡献良多。
豆豆:屋漏偏遭连阴雨,经济上陷入困境,偏偏又感染了疟疾,“连续好几个高烧不退的夜晚,都饱受天花板洞穴飞下的蝙蝠侵扰折磨。
许仙人:用一句法语来说,就是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哈哈哈。我做田野的时候也很崩溃,但是住宅区寨子里,晚上在房间整理笔记,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的小飞虫围着台灯到处乱飞,停在桌子上,停在本子上,停在我的手臂上。鸡皮疙瘩一阵一阵地起,我最讨厌虫子了,幸好大多数都不咬人(以后遇到这种状况,一定要带电蚊拍。)
他们的牛产下的奶比多瓦悠人的迷你牛要好喝很多,而且富来尼女人在牛奶里撒尿,防止牛奶凝块。此言一出,我便喝得少多了。
豆豆:人生处处有惊喜,先是用狗舔干净的葫芦瓢喝啤酒 ,上次是嚼了吐的柔软扇叶子肉,这次是撒过尿的牛奶。
许仙人:之前看糟糕的历史,有一集说古印加人用尿来洗头,古英国人用尿来洗衣服……学人类学有一点好处,你会发现人类的文化和生活非常多样,可以帮助自己破除「少见过怪」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很多东西的标准并不只有一个。
豆豆:本以为这本书会枯燥到外行人看不下去,没想到被英式幽默逗住了。
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可以让人类学学生与非人类学领域者见识到:人类学专论与的原始事实间有何关联,并期望让从未做过田野工作的人也能感受到些许田野经验。虽然没有看到作者完工的人类学专论,但可以同作者一起体会收集原始材料工作的辛酸苦辣。
作者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便是与官僚体系打交道。过时的法式行政体系加上非洲的文化氛围,足以打败全世界最勤奋的人。你会被傲慢的办事员要求填写各式表格,但表格的下场不是被白蚁蛀食,就是被丢弃不看;而且喀麦隆的官员最爱放鸽子,能找到人都算一种本事。作者就这样被公文往返拖延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得不感叹:“事情该拖多长,就得拖多长,担心也没用。”
更折磨人的事情便是生病。首度感染疟疾,连续好几个夜晚高烧不退,卧床期间还要忍受屋内蝙蝠的侵扰,病好后发现有人偷走了他大半的食物,最惨的还是作者那两颗门牙,一个修手表的技工用钳子拔掉了他两颗门牙,然后牙医才过来给他补了两颗塑料假牙,拔完牙打麻醉的时候还不幸感染了病毒性肝炎,作者还自嘲这种能够一边说话一边拿开门牙的操作极端吸引多瓦悠人,他们还刻意拔掉门牙。
许仙人:作者的心好大,换我肯定哭着回家了。他还能用一种幽默的语调来回忆自己惨痛的经历。英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可爱的。
豆豆:作者要去一探“祈雨巫师”的秘密,“山峰处一条河流垂直而下,冰冷瀑布下有个大岩石,里面有个大洞,放置一些大而矮胖、看似水瓮的陶瓮,装着颜色不同的石头,分别用来祈求阴性雨和阳性雨。卡潘对着这些石头喷吐“基尔由”,将石头捧出给我看。我们涉河而过,来到一个巨大的白色岩石旁。卡潘老人说,这是多瓦悠兰的最后防线,如果他移开白色大石,大水将淹没世界,所有人都将死亡。”
许仙人的叨叨叨
许仙人:很高兴你读了这本书,还做了笔记!恭喜,你迈出了走向人类学的第一步!
《天真的人类学家》,国内很多人类学学生都读过(我就不加吧了)。「小泥屋」也成为了学界里一个梗,xxx 的小泥屋,xxx 的小泥屋,一看这种名字,就知道跟人类学有点渊源。
大家喜欢这本书,四因为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田野调查笔记,作者风趣幽默,且不害怕把自己对人类学和田野工作的一些「政治不正确」的想法公布于众。之后你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就会看到,人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敢于否定自己,推翻过去,而不是给先辈们美颜、p 图,穿上金装,供上神坛。
我想,现在你对人类学家的真实工作,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接下来,就一边看八卦(田野笔记、民族志),一边熟悉人类学的理论。千万不要把这个过程当成一个任务,而是要当成一个探险(就像早期人类学家做的一样),逐渐深入人类学的丛林。
最后想说的是,你已经自行探索出了一个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摘录,并针对摘录写下自己的想法、观念、困惑,最后再总的抒发一下感想。不要因为这个方法很简单,就轻视它,至少它可以训练「就事论事」的能力(你也知道现在有多少人,你跟他说东,他跟你说西,说话都说不到点子上)。
就这样吧,我再给你找本书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