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我的天才女友」莉拉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再也受不了了,电脑看起来是那么干净,但实际上很脏,非常脏,你不得不到处留下痕迹,就像你不停在身上拉屎撒尿一样,但我不想留下任何东西,我最喜欢的键是删除键。
每当我打开微信,也是这么一番感受。
数不清的群消息、跳动不息的聊天会话、一波又一波的公众号推送,它们就像永远都整理不完的杂物,永远都清扫不完的垃圾一样,堆在微信这道门后面。小红点在「报警」,未读消息的数量在增加,这一切都令人心烦意乱。
然后我按下了「删除键」。
2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用微信。
再次回来,想尽可能地「保持干净」,便注册了一个号,重新开始。
首先是加好友。
邓巴假说认为,人一生大概只能和 150 个人保持密切关系。我原来的微信号上有 2000 多个好友,说是「好友」,其实大部分都是点头之交,有些连见都没见过。
与其把他们视为未来可能会联系的资源,不如接受彼此不过是各自人生中的过客。
我给那些想得起的,且我想要联系的亲友发了自己的新微信号。最后,这个数字还不到 100。
其次是微信群。
微信中大部分的新消息,都来自于微信群。
那么,对我来说,微信群意味着什么呢?我想了想,浏览群消息和参与群讨论,跟看电视没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我在群里主动发起什么话头,也未必是真正地想聊那个话题,更像是在水里扔一块石头,我想听水花的声音。
微信群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寂寞安抚器,但我已经不需要这种东西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不加群。
最后是公众号。
现在的公众号没什么好看的。
我以前会这么说。确实,很多有意思的号都已经不见了,但罗曼蒂克并没有彻底消亡。所要做的,不过是把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公众号,通通舍弃掉。关注少一点,关注好一点。
推送太多,看不过来?哦,这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3
我妈有一种特殊的微信使用习惯——每次聊完天,都会左划,删除聊天记录。这种「毁尸灭迹」的举动,一度让我疑神疑鬼,她是不是在外面有人了???
没想到,用上这个新的微信号以后,我却不知不觉地继承了我妈的习惯——每次聊完天,都把会话删除掉。
这个随手之举,产生了一些奇妙的效果。
首先,信息干扰少了。以前打开微信,各种聊天会话,新消息、旧消息,叠在一起,满满当当,一不小心就会走神。但现在点进来,由于之前看过的消息都删了,微信变得很「干净」,一眼就能看到底。这样,进入大脑的信息少了,便能更专注于处理新的消息。
其次,社交负担少了。有时候跟别人聊天,对方没有回应。下次再去找对方,看到之前被晾在那里的消息,难免会有点尴尬。有时候害怕再次「碰壁」,话还没说呢,就默默地打了退堂鼓。但养成随手删除聊天会话的习惯以后,这些情感包袱被扔掉了,每次跟别人接触,都是新的开始。
最后,微信成了自带的稍后阅读器。我把这种随手删除的习惯,也应用到了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新推送的文章,我不想看,就把它从订阅号消息里删掉;一篇文章看完了,也把它删掉。这样,订阅号消息就成了一个稍后阅读器,留在里面的都是待看的文章,不用再额外去下一个 app 了。
感觉跟搞卫生一个道理。
每天随手做一点,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保持干净和整洁。
4
之前看过一部日剧,叫《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女主角把家里能扔的东西,都毫不留情地清了出去,只留下生活必备品。看着空空荡荡的微信,我想起女主躺在空空荡荡的客厅的场景。
我的微信空无一物,真的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