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胡根天、谭平、王礼军、强光浩

2022.12.15

那天写完周刊,头昏脑涨,赶紧预约了周二去参观广东省美术馆,这才轻松下来。

周二是工作日,但观展的人比我想象中多,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估计是学生。

当天有四个展正在展出,我都逛了一遍。以下是我的一些观感。

拓荒者:20 世纪广东美术进程中的胡根天

胡根天(1892—1985)这位老兄,是最先在广东创办美术社、开展美术教育的人。他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接受了日本最好的西洋画教育。

他长这个样子:

胡根天自画像

东京美术学校要求每一个毕业生交一副自画像,这个规定很有意思,又是考核又是纪念。

他的画作我就没拍了(印象不大深),只记得画了不少家乡的风景,虽是学西洋画的,但国外的水平也不错。

我比较感兴趣的他生平。

胡根天是广东开平人,开平碉堡那个开平,他父亲是个赴美劳工,所以也有钱资助他去留学。由于父亲常年在美国打工,等到他去了日本读书,父子俩才第一次见面(父亲乘船回国,在横滨中途停泊),也不知道见面的时候尴不尴尬……)

旋乡记

因为这样的家庭,再加上是家里的小儿子,两个哥哥在外工作,所以跟母亲的关系特别亲密,下图为回忆母亲的记述:

纪念母亲

胡根天回国以后,在许崇清的建议创办了广东第一个美术团体——赤社(后改名为尺社),下图是赤社宣言,透着满满的、赤忱的艺术理想:

赤社宣言

同年,胡根天创办了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不知道跟广美有没有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广州人民博物馆馆长,期间收购了大量的书画作品,之后成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主要馆藏。广州艺术博物院我也常去,确实书画藏品很多!

下图是博物馆 1952 年的概况表:

博物馆概况表

我瞄了一眼经费,43 个工作人员,工资支出大概占比四分之一,为 223,460,000 元,人均年收入 5,196,744 元,即每月人均工资为 433,062,四十三万一个月!这个数字好吓人,肯定不对,后来查了一下,那个年代 1 万元实际上是一块钱,所以人均月收入是 43 块钱。😂

本来以为胡是个老共产党员,后来看到一份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会员的登记表,才发现他是民盟的。那时候还要填家庭出身,他的那一栏是华侨小资产者,很有时代感的名词……

美协会员登记表

胡根天的人缘大概不错,其中有一个展馆专门展出他的朋友们。比如郭沫若,字不错,一副心有块垒的样子:

郭沫若书法

廖冰兄,字就跟他的漫画一样!

廖冰兄书法

还有古文字学家商承祚,你们看得懂写的是什么吗?😊

商承祚书法

好,去看下一个展。

再问:谭平绘画 2020-2022

谭平不是一个抽象艺术家。

展览的前言如此说到。但在这三年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色块、线条、形状,层层叠叠。他说这是一种对疫情的情绪反应,是一种行动主义的身体体验,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谭平的抽象画

好吧,说得很高级。但我真的没兴趣,看得心烦意乱。如果这正好是他居家作画的心情状态,那么他成功了。

王礼军:雕塑的方法和目的

看完谭平那些纠缠的色块,再来看王礼军的雕塑作品,心头瞬间倍感舒适。

王礼军的作品所选用的材料,比如木头、玻璃瓶,本身就是温暖、干净的东西,再加上他的组合,就两个字——舒服。

下面这个作品叫做《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一张桌子的桌板、桌腿等被卸了下来,整整齐齐地装进五个抽屉,挂在墙上,就像五个薄薄的木柜子。由于木头的颜色不一,且形状各异,让作品既保持了形式的统一,又独具风味。

把桌子装进它的抽屉里

这个名字忘记了,几个木色的东西像巨型蚕豆,又想包着皮肤的肉块(描述有点吓人),但如果摆在一个公共空间,会是一件让人觉得很和谐的装置。

王礼军

我喜欢这个作品。不同形状的透明的玻璃罐子,高高低低,装着透明的水,处在统一水位,围绕在一件白房子的白墙上,感觉真的很纯净。

同一水平面

安在墙角地边的黄色板板也很有趣,提示了相接这一空间位置。

墙脚

最后这层彩色的「毯子」其实是由一条条多层板粘起来的。也不管有什么意味了,视觉上很规整很舒服。

复合板毯子

灵性的脚步:强光浩油画艺术展

我看的画少,当看到强光浩的作品时,有一种直接被震荡的感觉。

他就像家里是开颜料厂的一样,不是拿画笔涂抹作画,而是把一管一管颜料挤在画布上。所以,他的画的最终效果就不是一个平面图了,而是色彩斑斓沟壑纵深的立体形象。

颜料沟壑

怪不得之前听说,看画一定要看原作。如果强光浩的作品印在纸上,那冲击感一定会大打折扣吧!

强光浩1

真是绚丽,充满生命力啊。

强光浩2

强光浩3

我最喜欢的一副是黑暗森林,那种黑暗又茂密的感觉,简直像是把一把吧藤蔓直接撒在画上一样。

黑暗森林

有趣有趣,像他的名字一样有趣。

我对艺术没啥研究,以上只是业余的观展感受。写完收工。